6月6日上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旭光教授在红楼二楼会议室作题为“悲伤,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77779193永利官网金松林教授主持,77779193永利官网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加。
刘老师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引出主题,并从“审美一定带来愉悦吗”“新奇与欢喜:一种接纳悲伤的审美模式”“纯粹悲伤、无功利的悲伤、绝对悲伤”“自由悲伤、或者另一种审美模式”四个方面层层深入展开讲解。他引用伯克的观念解释了为什么审美中会发生悲伤的感情,并借此拓展了审美之域。他表示,一切情感,无论是痛苦还是痛苦的消失,只要它带来从庸常状态中的摆脱,带来新奇,就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激情。他还肯定了悲伤作为一种情绪,可以是想象力和心灵的激活,也可以是生命感的增强,更可以是生命的兴奋剂,悲伤不需要转化为愉悦,它本身有独立的价值。他根据康德“自由愉悦”的结论,进一步类推预设了“自由悲伤”的理论,并从刻尔凯郭尔的“反思性悲”中进一步确认了“自由悲伤”的存在。最后,刘旭光教授指出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求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他指出,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的归宿。刘旭光教授以自身的经验结合对审美的思考以及众多名家的理论研究,对“悲伤,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讲解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语言幽默,生动形象,引人深思。
最后,刘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在理论研究中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对象,如何在经验和理论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他还指出,学术论文产生的三个环节是个体的经验,个体的经验在历史传统当中所得到的支持、补充、印证,以及个体对这个对象进行接受的原因,即研究者在个人、历史、个体创造之间寻求对话的可能。这些经验指导引发了在场学生的思考。
本场学术讲座是贯彻落实77779193永利官网党员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撰稿、摄影:陆婷婷 审核:汪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