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京剧发展史,人们总会提到徽班进京;而讲到徽班进京,就总绕不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城镇—石牌。这里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美誉。1982年,曹禺先生来到石牌老街,他说:“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我来石牌是来朝圣的。”这个位于怀宁县西南部的城镇,曾经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京剧名家。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庆清代戏曲名家的活动情况,7月14日,安庆师范大学“青·传承”调研戏曲名家故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在指导老师叶当前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进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先后考察了徽班博物馆的新旧两个展馆,在石牌老街探访了老一辈戏剧盔帽制作手艺人,了解了石牌戏剧小镇的规划及建设情况。
徽班博物馆于2022年8月初建成对外开放,是一座整体成中轴对称,近似“回”字形的徽派建筑。当大家站在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正在纳闷博物馆的大门在哪里时,解说员说,那边仅有一人宽的缝隙,就是博物馆的大门。穿过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水潭—“月沼”,令人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当二楼戏台的艺人们唱戏时,灯光会将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月沼中,美丽动人。绕过月沼,墙上雕刻着《同光名伶十三绝》,解说员说,十三绝中有四位怀宁籍京剧大师:程长庚、郝兰田、杨月楼以及卢胜奎。程长庚故居在今天的潜山市王河镇程家井村,当时属怀宁县管辖;郝兰田故居在雷埠乡郝山村,杨月楼故居在石牌镇皖河村。
博物馆展区一共有四个部分,石牌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徽班名人以及服饰、盔帽等;徽班与黄梅戏的发展现状。中国戏乡—石牌镇,曲乡源远,戏韵绵长。“徽班昳丽,始自石牌”,这是嘉庆十四年,书法家包世臣赴京会试时,在北京看过不少徽班演出后,写在《都剧赋》中的一句话。来自石牌的艺人在当时名扬四海,甚至有诗词赞曰:“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除了《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四位大家之外,博物馆内还介绍了很多其他京剧表演艺术家。如“小身玉质,风致嫣然”的郑三元、“姿貌爽朗,歌音条畅”的曹升官、“如花露春山,烟笼秋月”的陈喜官等等。
团队成员还到徽班博物馆临时展馆作了调研。这个临时展馆虽然简陋,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有着京剧艺人们的轶事,还有很多新奇的戏曲知识,如石牌戏班的祭猖与扫合习俗、移民对石牌文化的影响等。展板上一句顺口溜:“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体现了四大徽班各自的特色。二楼的主展厅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照片,解说员说,这是2015年5月1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石牌考察时的照片。刘奇葆在考察石牌时说:“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团队成员更详细地了解了徽班进京和徽商在徽班进京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花雅之争和徽班进京后的一系列从发展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当大家近距离看到各式各样精美的戏服和盔帽时,解说员说,这些馆藏的盔帽等都是怀宁老手艺人产老无偿捐赠的,同学们赞叹于老人精雕细琢的手艺同时,更钦佩于他对戏曲的坚持、热爱和无私。石牌老街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商业街区,鼎盛时期曾有“安庆四牌楼,石牌半街头”一说,形容这里极其富庶繁华。在老街,大家有幸见到了戏曲盔帽制作手艺人产和宝老人家。七十多岁的产老精神矍铄,在提及自己的手艺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产老说,他做盔帽这一行已经有六十多年了。“我从13岁就开始做了”,产老颇为骄傲地说。盔帽总共有一百多种,分类很严格。“你不能让皇帝的帽子戴到老百姓头上,也不能让汉武帝的冠冕戴到宋朝皇帝头上”。如今,产老还在为盔帽技艺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告别了石牌镇,大家依然回味着这里的所见所闻,一致认为不虚此行,收获颇丰,了解了很多之前不为人知甚至鲜为人知的戏曲知识和名家。
目前石牌镇将弘扬戏剧文化提上了重要日程。2017年8月22日,石牌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一副戏曲小镇的规划图已经绘就。在新建成的徽班博物馆对面,京黄大剧院、游客接待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这次社会实践令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寻根,护根,更应该将我们的“根”发扬光大。(撰稿、摄影:王雪祺 审核:王波)